close



出發前的計劃是到祗園看都舞,不料四月三十的行程太滿了所以沒趕上,只在練習場後面的巷子中看見漂亮的舞子,舞子穿著木屐走路比穿布鞋的我還要快,所以五月一日下午結束了行程便往祗園出發,預計看晚間七點的表演,門票3150採自由座。約六點四十到達,我選擇的位置為第一排的角落,這個位置在都舞期間要價5000日元,本來覺得門票很貴,突然覺得真是賺到了,練習場只開放一樓就足夠容納所有的客人。表演內容共有茶道、琴、插花、雅樂、狂言、京舞、文樂。


茶道
品茶的傳統起源於大約公元8世紀時的中國,平安時代末期(公元12世紀)由禪僧帶入日本。起初,僧侶們飲茶是為了解除長時間坐禪修行所帶來的疲倦,到了14世紀初,飲茶開始在民間流行。 豐臣秀吉(1537-1598)統治時期,在他的支持維護下,一位名叫千利休(1521-1591)的高僧以當時的形式為基礎創立了真正的茶道,他所提倡的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體現了日本民族崇尚的美是一種平凡和簡樸之美。清靜、質樸、優雅或者“樸實無華的審美主義”,就是對真正的茶道精神的一種貼切詮釋。江戶時代(18世紀),眾多茶道流派紛紛興起。雖然各流派之間在一些禮儀的細節上有所區別,但是卻都遵循千利休大師所提倡的茶道的根本精神。
在開始表演前會徵求兩名自願客人到舞台側邊,可享用由表演者所示範的抹茶及菓子。表演快結束時,舞台的布幕緩緩升起開始琴的表演。






古箏,是十三弦箏,大約在1300年前從中國傳入日本。起初,用於演奏皇室宮廷的雅樂(一種特殊的宮廷音樂)。多年來,清雅悠揚的古箏音樂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直至今日這古典的和諧之音仍然使人們陶醉其中。近年來,古箏與西洋樂器相互交融,開闢了新的音樂領域,同時又不失原有的貴族風格。
琴與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是一樣,不過因為曲風的不同,所以感覺挺新鮮,表演者兩名,左邊的是老師,中間有一段是她獨奏。



花道插花藝術
我們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愛花和賞花的傳統。公元6世紀,約1500年前佛教由中國傳入日本後,日本民眾就開始將花插入花瓶等花器中。花道始於敬佛或祭靈用的供花。到了桃山時代(16世紀),在茶室內擺設插花成為一種潮流,但插花必須簡樸、自然、有象徵意義,此種趨勢所產生的風格稱為“投入花”。在插花的技巧方面,廣泛運用了藝術、精神和信仰等元素,並且日本花道重要的象徵意義也正來源於這些因素。明治時期(19世紀),誕生了一種新的插花形式“盛花”並作為一種傳統藝術發展起來。


   kado image


雅樂宮廷音樂
“雅樂”一詞按照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優雅的音樂”,是日本古代音樂的泛稱,同時還包含了古典歌舞樂與器樂。雅樂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國唐朝,當時的中國是整個亞洲的文化中心。公元8世紀時宮廷音樂傳入日本。此種音樂形式在中國隨著唐朝的衰落而逐漸消失,但在日本卻在皇室、貴族以及其他社會上層中長盛不衰,尤其是在平安時代。通常在宮廷宴會及神社寺廟的祭祀儀式上演奏。雅樂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演變以迎合日本人的口味,現在已經真正成為一種日本古典藝術形式。
表演者一出場,嚇了我一跳,我想說不會吧,是能劇嗎?還好不是,在讚嘆中結束了表演。







狂言古老的滑稽喜劇
狂言是一種在能戲演出的間隙穿插表演的滑稽喜劇,其語言為當時日常生活中的口語。狂言劇目從15世紀流傳下來,被認為是由在播種之際或向神靈祈求豐收的神社祭禮中表演的包含雜技動作的原始舞蹈所演變成的藝術形式。16世紀以後,在幕府的支持維護下,狂言逐漸在庶民尤其是武家階層中間作為一種修養藝術向獨立劇目發展。狂言與能戲的象徵主義截然不同的寫實主義以及它的對白內容引起了戲劇評論家們的關注。狂言發展至今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大藏流”與“和泉流”。與能戲相比不同的是,狂言只在很少一部分劇目中使用面具。











京舞
日本舞蹈分為兩種,一種稱為“踊”,發源於江戶時代(17世紀),由歌舞伎劇派生出,每一個動作都強烈地表現出男性內心情感。另一種稱為“舞”,發源於日本關西地區,受能劇的影響。“舞”是在和室內表演,而非在舞台上。京舞始於17世紀,其發展以德川時代的宮廷文化為背景,汲取了皇室宮廷高尚文雅的風格。
因為沒帶腳架,畫面不太清楚,最後電池又沒電,不過己經到了尾聲。






文樂木偶戲-伊達姑娘戀緋鹿子
文樂,即木偶戲,作為一種在民間廣受歡迎的娛樂形式已經發展了12個世紀之久。在上方(日本人用該說法表示京都及其週邊的地方,意思是首都及其附近的地方),竹本義太夫在永祿時代(16世紀)開創了文樂,他創立了一個木偶戲的配樂和說唱的流派-“義太夫節”,並作為偉大的貢獻者而名垂後世。義太夫節以大阪(日本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的商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中心創作,在當地取得了巨大成功。文樂在大阪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滿足了商人們的生活需求,商人的生活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所以他們所喜愛的娛樂形式是有趣且富戲劇性,而不是威嚴典雅的。義太夫節將各種人之常情—喜怒哀樂都真實地刻畫出來。操偶師們的精湛技藝使得文樂經久不衰。
操作木偶一共需要三人,應該是為了凸顯如何操作木偶,才將其中一個表演者的頭套取下,大叔負責頭部和精細的手部動作操作,其中一人負責木偶的腳部操作需常常需要彎腰操作,還需要利用雙腳配音非常辛苦,全程為日語有給故事大網所以並不覺得無聊,照片中的木偶手中的書信原本呈捲軸狀,後來將其攤開,後來還木偶還爬樓梯,好有趣的一齣戲。





故事內容綱要日文版http://www.city.sabae.fukui.jp/bin/003646-19-1.pdf

在youtu找到的影片








今日的行程到此結束,下次如果再來京都,我一定會再來,多帶一顆電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一個人流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